台灣基隆人,高中指考低填四十分只為了去念新竹某資工系,努力把學分在前三年排滿,然後在第四年大量放空無所事事、研究所主修資訊檢索與機器學習(我討厭說 AI)。

第一份工作加入只有 30 多人的小新創,一做就是六年,離開的時候公司有將近 300 人。當時很愛抱怨但又總是默默把事情做完,然後再繼續崩潰,因此有「乃哥」外號。

個性龜毛、社交能量很低,不喜歡要求別人,也不喜歡被強迫。容易受負面言論影響,面對自己覺得不對、但又無力改變的事情會難過很久。

因緣際會拿到日本工作機會後移居,結果將近五年都在講英文,日文反而一般般。

高敏感體質,對環境適應力差,因此覺得日本比台灣相性更好,開始迷上攝影與冰咖啡拿鐵後逐漸找到自己的生活步調,偶爾也會去支持自己地區的足球隊比賽。

喜歡做聊天機器人放到 Twitch 以及 Discord,更喜歡看到使用者開心的回饋,但不在意使用者數量,刻意保留手工、笨拙的部份,把聊天機器人做得像是自己的分身。

涉獵不少直男領域(區塊鏈、人工智慧、投資),但一般不主動提,對寫作、攝影、社會等人文思考更有興趣,近年寫作主題也逐漸從科普轉向以跟自己對話的散文為主。

希望可以在中年危機前脫離公司,成為「脫勞者」。

  • 人比科技重要。不認為科技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科技總是比較賺錢,但我更重視人文的價值。
  • 慢慢來比較快。避開資訊毒品、少接收雜訊,多思考意義。
  • 挑戰量化成果。難以衡量的質比量更重要,工作是如此、生活也是。
  • 工具不是目的。不喜歡販賣生產力焦慮、不喜歡鼓吹工具,想清楚自己要什麼,會更有生產力。
  • AI 不該是焦點。能力被趕上不是終點,停止思考才是。
  • 討厭非黑即白。一刀切、標準化的答案阻礙了思考與對話的可能。
  • 討厭混淆事實與觀點。我能接受不同觀點,但無法接受把觀點當做事實的誤導。
  • 堅持不放網頁廣告,部落格也不追蹤使用者行為。
  • 堅持不用 LLM 搬運別人的內容賺流量,引用別人的內容會標記出處,沒有特別註明就一定是自己的觀點。
  • 喜歡的動畫
    • PSYCHO-PASS サイコパス
    • 狼與辛香料
    • 夏目友人帳
    • ちいかわ(吉伊卡哇)
  • 喜歡的電影
    • 《Perfect Days》(我的完美日常)
  • 喜歡的歌曲
    • 孫燕姿〈不同〉
  • 我老婆🕊️:推薦了很多很棒的書、電影、創作者跟好店、不斷把我從注意力陷阱拉回來,更是我部落格的錯別字糾錯擔當。
  • 虛淵玄:在《Fate/Zero》、《魔法少女小圓》、《PSYCHO-PASS》等知名作品都植入了大量對於固有價值觀的批判與反思。
  • 濱田英明:教會我攝影不是反映客觀真實,而是映照出攝影師的內心
  • 陳冠霖:告訴我要在一邊創作與攝影的同時,也要一邊慢下來思考生活。
  • 道慈老師:散步街拍的影片讓我開始嘗試街拍,並不斷持續下去。
  • 《非虛構寫作指南》:比起華麗的修辭,威廉.金瑟從寫作的基礎開始,像是目的、讀者、溫度、風格、刪減等等,而且連理工人都能輕易看懂,是一本只要會在日常寫東西就必看的經典。
  • 《人月神話》及《The Clean Coder》(不是 Clean Code ):如果你想解決工作問題,我推薦以解決非技術需求出發的這兩本書,能讓你有更多角度的思考。
  • 《不工作的世界》:這本書宣稱有不被機器取代的解方,但我認為最有價值的部份在於用經濟學的角度挑戰以前的經濟學家,並解釋為什麼以前的科技進步總是會讓人類有新工作,而未來的科技可能不會。
  • 《人類世的資本論》:作者斎藤幸平是近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權威,他把馬克思晚期未能完成、但卻最重要的思想給重新構築起來,稱作「棄成長共產主義」,對於認識馬克思晚期真正的思想有蠻大的幫助、也解答了很多我以前對資本主義、樂觀技術主義、共產主義的各種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