哩哩扣扣 #23 回顧 Solana 的扭曲生態如何形成


Caldwell 87 / NGC 1261 像是 Solana 曾經的宴會

驗證人更新

LikeCoin

委託人數量、LIKE 總量、排名都有提昇,但整體投票權反而下降了。

Desmos

  • 距離上次的委託人數量變動:64 個錢包(+3)
  • 距離上次的投票權(0.89%)變動:820,442 DSM(-87,191)、排名 41(+4)

Jackal

  • 距離上次的投票權(0.26%)變動:146,373 JKL(+144,301)、排名 61(+11)

由於這個生態目前大部分的幣都還在團隊手上,非常仰賴團隊的「贊助」委託,而這是我第一次申請到基金會委託(約十萬顆)。雖然申請到了,但因為團隊幾乎把所有曾經提供過 RPC 節點以及大大小小測試都包含進去,而寫文章介紹的權重並不高,導致我的排名實際上還變低,但至少比較有機會打平成本了。

LikeCoin 更新

十二月的社群更新可以說包含了整個年度更新,2022 是困難的一年,特別是下半年。當然,不應該滿足於贏過那些大多數熊市就跑路的團隊,但能在這樣的環境中持續開發且快速迭代的確實屬難得,只有持續做出社群需要的產品才是正途。

佣金運用

近期沒有特殊的用途,不過持續把佣金投入質押,目前質押累積了 25 萬 LIKE


Solana 的扭曲生態

這篇從 2022 年初寫到年底,算是回顧 2021 以來 Solana 生態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當初寫這東西一定不會有人看,甚至還會被噴,不過作為生態參與者,我仍然相信不應該助長的歪風,就是要寫出來批評,才能讓下一輪的生態有多一點點機會改善,即使我們都知道「人類從歷史中學會的教訓,就是人類永遠學不到教訓」。

我 OK 你先鎖?變調的鎖倉炒作

我有印象的最早是 SLIM 推出半強迫的永久 staking,才能拿到 IDO 的入場券,接著 PRT 鎖一年,然後每個專案都開始學習,因為鎖倉被視為一個可以炒作的話題,沒有人管鎖倉究竟可以做什麼。

在 20221 Q3 之後,Solana 各大專案開始不約而同的複製鎖倉功能(部分團隊可能共享了程式碼,畢竟很多專案的投資人都是 SBF 的做市商,Alameda)我有記錄到的就包含以下:

  • 10/14 STEP staking
  • 11/3 RIN staking
  • 11/6 SLRS staking
  • 11/10 Aury NFT staking
  • CYS 2M lock 20% APR → 98% APR
  • 12/17 STAR ATLAS 飛船 staking
  • 12/20 FIDA staking - 7d ~ 3y 獲得 gFIDA
  • 1/1 SBR - lockup for governance,鎖 7d ~ 5y,線性獲得投票 token veSBR
  • 1/10 DXL staking

其中有些鎖倉在技術上是有意義的,譬如 SBR 可以參與決定 DeFi 的池子獎勵,是合理的治理用途;然而社群只在意鎖倉的噱頭。當多數的專案以炒作為噱頭,這些少數真正有意義的鎖倉也會被社群忽略,當做是炒作。

市場就是這樣運作的,當大家都認為你的專案是炒作,那價格就會以炒作的方式來運作,整個專案的代幣就會變得極度投機,又吸引更多人炒作。於是原本非投機的專案也變成了投機專案。

雖然說 Cosmos 的鏈上治理一直都被詬病很難違背開發團隊的意志,但 Solana 生態多數籌碼集中,有些專案團隊永遠佔了絕對多數代幣,則是讓治理變得毫無意義。

可以說,連 Cosmos 舌槍論戰的抓馬都沒有的 Solana,95% 以上的治理只能說是家家酒的展示品而已。


鎖倉不是問題,問題是只有套路,沒有建設

觀察超過一年下來,Solana 發行代幣的炒作論述非常單一,不外乎是 wen airdrop → wen burn → wen CEX → wen staking,就沒了。

一開始是一堆猩猩專案,不曉得為何社群偏愛醜的猩猩代幣,但這個階段還停留在用迷因幣包裝;讓我感到套路感最誇張、完全不演的時期,是當我看到一個圖案為鹿的代幣,它的路線圖把所有能想到的功能都寫上去,明顯根本不可能實現,但卻也紅極一時被炒得天高。

而後來的 NFT summer 也可以發現多數的玩法都很單一,資金就是不停地追逐一樣的玩法,用同樣的方式換皮炒作一個再一個。

這種「別人有,所以我們也要」的盲從套路心態根本不可能產生出真正有用的專案,但當時風氣還是以這種心態主流,為什麼?

我認為是社群以急著套利的 paper hand 為主,只想學別的專案拉一波然後出場,並不是真的覺得這些策略可以幫助專案擴張。

比如質押,韭菜也知道大概就兩種可能:更多的礦挖提賣與沒人想參與治理的治理代幣,但無所謂,社群主流要的是能拉盤的話題性,而不是真正做事的團隊。

因此每個韭菜都期望「這功能出了之後會有其他韭菜接盤」,一旦質押功能真的出了,因為沒有更多韭菜,馬上會嫌棄礦的賣壓太重、嫌棄治理沒有用途。

那為什麼社群會有這樣的風氣?我認為是大量 VC 的資產扶植,「每次這招都有用」就不斷地強化了韭菜不合理的信心。


瘋狂的宴會過後留下了什麼?

如果我們回頭釐清整個 Solana 派對的歷史脈絡,故事是從以 Alameda 領頭的 VC 砸錢養出了很韭的 paper hand 開始,同時也砸錢養出了喜歡投韭所好,用套路敷衍的專案團隊,直接造成了整個生態看似浩大,實際上扣除:

  • 被熱錢砸出來無意義的 hype 專案
  • 複製貼上拼命增生的複製人 DeFi 團隊
  • 挪用散戶在 FTX 資金去槓桿開出來的虛胖 TVL

之外,認真作事的團隊比例卻非常低的情況,如同這則推特所說:

“Solana definitely has some identity issues with low float high FDV VC-funded projects” - Twitter

幣圈一定有牛熊循環,如果基礎建設與認真的團隊夠多,那在熊市風暴過後就會留下夠堅強的技術實力,能夠持續耕耘、等待下一次牛市機會的機會到來。

然而如果台上表演的人喜歡講空話、台下付錢的觀眾也喜歡聽空話,當派對結束的時候卷到一個人也不剩,下一次要再辦一個同樣盛大的派對就會非常困難。

Solana 並不是沒有好的團隊,以前也在〈哩哩扣扣 #18 Writing NFT,與熊市推薦專案〉介紹過了一些,像是 MNGO、ORCA、jup.ag、png.fi 等等,我認為現在是最好的機會去檢視,Solana 剩下的專案能否維持住底氣。

現在 Solana 的技術以及實戰經驗仍然領先其他競爭對手(Aptos/Sui),但對於 Web3 的基礎建設,像是 DeFi 與 NFT,我認為扣除掉 TVL 之後,剩下的骨幹只能說是差強人意,很多拿了百萬、千萬資金的開發團隊都缺乏最基本的常識,有把註記詞上傳 log 的、有把私鑰放在雲端機器的、也有 dev 可以光明正大搶走 token 的;而 DAO 治理層面則是陽春到看不見 Cosmos 生態的車尾燈

如果 Solana 剩下好的專案能夠持續得到夠多的關注與資金,那下一輪 Solana 就還有機會;反之若這些最後的認真專案也消失了、下次仍然以炒作為主流開始,那 Solana 就會在一個很差的起跑點,再也跟不上其他公鏈。因為炒作永遠只炒新不炒舊,只有認真耕耘技術,做實際產品的公鏈才能活得長久。


「VC 鏈」真正的問題,需要痛過才能體會

早在 2021 年五月,Messari 的報告就顯示出 Solana 等公鏈的代幣籌碼分配相對集中,而 Faisal Khan 的這篇文章《What does increased insider ownership in Public blockchains mean?》 的報告之後更做出了評論,它認為這對去中心是有害的:

例如 Ethereum、Cosmos、Tezos 和 EOS 等項目將 70% 以上的代幣供應分配給了他們的社區——虔誠地堅持社區資助開源項目並獲得所有權作為回報的原始理念。
然而,多年來,這種理念似乎已經轉向不那麼慷慨地為公眾分發代幣。這可能歸因於一系列因素——越來越多的風險資本家將區塊鏈視為公司並尋求更大的所有權分配、加強監管或早期平等主義理想的侵蝕。
它可能只是這些因素的組合。這種趨勢可以在 Binance、Solana、Flow 和 Avalanche 等最近進入市場的一些參與者中看到——在所有這些項目中,內部人士都擁有每個項目 40% 以上的代幣供應。當您還考慮基金會分配時,分配甚至更加極端。
就我個人而言,我最近也經歷了這種轉變,當時我正在為一個去中心化金融 (DeFi) 項目工作,在該項目中,“管理層”大幅減少了代幣分配,從公開發售轉向為財力雄厚的富有投資者提供服務。我想,有些人可能不明白去中心化的理念。

而多數人在 Solana 風光的時候很難理解他的意思,畢竟「讓 web3 的公鏈籌碼集中,好讓團隊可以用更多資金去開發」聽起來是一件好事。

換個比喻來說,就像是一個極權政府,能夠擁有更多的權力懲罰壞人、把錢拿來補助重點產業,並且擁有絕對的公權力、不需要被監督的執行效率也高,那我們為何不捨棄民主,讓政府擁有更多權力呢?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FTX 與 Alameda 的死亡,順便把 VC 從 Solana 生態中剷除了絕大多數,這是對 Solana 的壞事,也是一件好事。你覺得下一個在牛市被 VC「臨幸」的公鏈會是誰?還會想參與 VC 鏈嗎?

相關文章:  跟著 Cosmos 離開地球表面:開放能否捕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