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自己的矛盾共處

資訊焦慮的天平

後現代人的文明病當中,比起三高,可能資訊焦慮的問題還更嚴重。我最早的網路焦慮可能要追溯到 BBS 的時代,一天不上去看論壇就好像跟班上的話題脫節。

那個時候最痛苦的是沒辦法一直打遊戲,所以我們能做的最多就是翹課或熬夜,也因為還沒有手機,所以一離開宿舍就自動「數位排毒」。現在回想,那種痛苦其實就是戒斷,但反過來說,會有戒斷症狀也代表當時我們還有遠離網路的機會,不像現在多數人幾乎戒不掉網路。

臉書與手機逐漸普及後,我也變成一個不常常檢查社群狀態就渾身不對勁的人。

250504-1

當時主修電腦科學,尋找與接收資訊是我們的吃飯技能,也被培養成能夠快速學習各種工具,在這樣的環境下,利用各種工具收集資訊就像吃飯一樣自然,並渴望得到更多。

從筆記軟體(Evernote)、雲端儲存(Dropbox),到各式各樣的網路平台,收集與整理變成一種成癮的行為,我只是需要那個過程帶來的多巴胺,但根本不需要那些資訊結果。

不過再怎麼說,那種程度比起現在的手機焦慮,就像是小酌一口紅酒的酒精量,跟整桶威士忌的差別,危害等級差得太多。

從事這一行許久之後,深知被演算法主導注意力的危害,也的確看到一些長年被資訊焦慮荼毒後,思考與認知能力退化的影響。

這逐漸變成一個嚴重的問題,從研究、經典著作到公開評論,到處都有人在強調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但不論如何也都無法阻止這樣的變化。

我還是很喜歡收集資訊,不過可能是從接觸攝影之後,發現了把「輸入」關掉的好處,我也開始珍惜放空、讓腦袋進入背景運作模式的這段時間。

有時候走在熟悉的街上,刻意繞進沒走過的小巷。

有時候蹲在窗邊看自己種的植物。

有時候在咖啡店內打開手機備忘錄而不是社群軟體,只顧著把想法輸出成草稿。

雖然說得一嘴好生活,但在家裡常常還是會忍不住到處看看網路資訊,時間一下就過去了。

於是我最近才理解到,這大概是一種永遠動態的天平:覺得網路用太多了,就去放空一下,放空夠了又回去用網路。

250504-2

對人類好惡的天平

講到平衡的哲學,我們熟悉的可能是儒家中庸之道,或是陰陽調和,但我每次都會想到英雄聯盟這個遊戲中有個海島城邦「愛歐尼亞」,他們的文化崇尚萬物的平衡。每次覺得自己太傾向某一邊,就會想矯正自己,彷彿對自己使用了伊瑞莉雅(愛歐尼亞的一個英雄,也是遊戲角色)的「平衡打擊」。

除了資訊焦慮之外,還有另一件事情讓我覺得自己在不斷對自己「平衡打擊」,那就是對於人類的好惡。

網路上每天都能看到很「不酷」的人,為了獲取流量,誇大、捏造事實,拼命地大聲嚷嚷、攻擊別人、作賤自己,只為了讓別人多看一眼。

又或者 AI 流行之後,即便生成的內容是可以輕易做到的瑕疵品、也沒有靈魂,有人卻能拋棄羞恥心,拿著自己浪費電力產出的數位垃圾,去貶低別人的專業。

近幾年戰爭頻繁,保守派的聲音在許多國家成為主流,卻也凸顯了人類自私的一面:美國人普遍支持製造業回流,但多數美國人並不想進工廠;歐盟多數國家都贊成支援烏克蘭,但同時也不願意自己掏錢。

放到台灣也是一樣的道理,覺得自己低薪,但卻想用廉價應付別人的專業;希望維持低到不合理的電費,又忽視了這是來自於自己繳的納稅錢補貼。

網路上充斥著如此多內容,讓我越看越討厭人類。

250504-3

在我的同溫層內,有一些個性反社會、混亂邪惡的人,覺得多數人類都是低等生物、應該被消滅掉,才是對地球最好的結果。

我雖然還沒有到那個程度,但也感覺自己對人類的厭惡程度每天都能來到人生的新高點。

在台灣的時候我討厭出門,因為台灣人的社交邊界對我太近了,有很多噪音、二手煙、甚至不必要的肢體接觸,都讓我變得極度焦慮。如果不是因為換了環境讓我有了很大的喘息空間,我可能早就加入那個毀滅世界聯盟。(況且我也無法反駁,人類的確是地球的毒瘤)

總之,我基本上討厭大部分人類、也討厭與人類相處,但矛盾之處就是我也喜歡觀察人類。不斷在討厭人類與喜歡觀察人類之間擺盪,這是我的另一個天平。

儘管一定還是有愚蠢、邪惡、貪婪的個體,但我可以藉由選擇觀察的對象、保持觀察的距離。譬如我喜歡攝影、但會盡量避免在人潮擁擠、交通混亂的地方拍照。

250504-4

如果連自己的心情都照顧不好,我就無法用寬容且友善的角度去觀察這個世界。反之,當我能保持距離、也保持餘裕觀察一個人的時候,我是去想像他的生長環境、目前的處境,以及這些行為的動機。在這種情況下我變得比較能夠同理,也能發現這些人比我聰明、善良、令人敬佩的地方,而不是自恃站在上帝視角,只看到人類在大數據下表現出來的無知與醜陋。

有時候也會過度想像被觀察者的美好,但只要提醒自己意識到這種程度的想像,或許也無傷大雅。對我來說,盡可能去欣賞好的一面,是保持僅存理性的一種方法,只要看到有些事情別人做得很好,而我卻做不到,我就變得比較謙虛、感恩。

天平

我講了兩個關於自己的天平,它們的概念很簡單:只要願意,我們總是可以看到一件事情的兩面性,並試著在兩個極端取得動態平衡。不過如何發現自己的天平就是一件困難又隱晦的事情,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天平,分布在各式各樣的情境與價值觀,如果可以找到它、調整它,觀察世界的角度可能就會變得不一樣。

在日文的語境中,很常聽到バランス(balance)這個詞,工作、生活、社會、健康、娛樂,不管什麼領域都要取得平衡,比較少聽到「要A就必須捨棄B」這種非黑即白的論調,常常都是取一點 A、再取一點 B,然後在另一個面向把 C 也加進來一些,同時必須承認,我們無法在每個面向都做到完美,人生的本質就是這麼困難。

這樣正視複雜的心態活起來比較辛苦,所有事物都沒有明確的答案,要一直觀察、改變、再重新觀察。但比起單一標準、非黑即白,長時間重壓在單邊天平的心態,提醒自己用多面向、複雜光譜的角度,有意識地維持每一個天平的平衡,讓我比較能夠相信自己也是人類的一員、從而保持一定程度的謙遜,避免傲慢。

250507-日光市鬼怒川溫泉,鬼之階梯上看到的ふれあい橋

我想邀請大家一起來找自己的天平,最好能意識到那個矛盾的自己,然後試著與它相處。

推歌

這次要推的是水樹奈奈的「innocent starter」。我喜歡的女歌手通常是 Aimer、Uru、早期的倉木麻衣這類比較有磁性的歌聲。有些歌手像 LiSA,她們屬於穿透力很強的類型,水樹奈奈也是,或許這是她們能活躍在動畫主題曲的原因之一。

這些穿透力很強的歌手雖稱不上我最喜歡的一群,但也有一些很感動我的歌曲。與療癒系不同,像這首「innocent starter」就可以一瞬間讓我低迷的心情被鼓舞起來。

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