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起慢下來的人
更慢的創作流程
2020 年底,我寫了一篇文章,是關於我如何有效率地發佈網誌到不同平台的流程(為什麼應該使用 WordPress 發佈到不同平台?談我的多重發佈流程)。
當時除了 WordPress,我還同時發佈在 Matters、Medium 與方格子。事隔三年後,我的 WordPress 部落格還保留著,而 Notion 作為搜尋、管理用的資料庫,用途也很明確,因此也沒被淘汰。
但是 Matters、Medium 與方格子已經從我的寫作系統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我改從電子報平台發佈。
不可否認,在一個已經有社群的平台上寫作,對於一開始沒有流量的作者來說是很好的起步,然而對已經擁有讀者群的作者來說,個人特色在這些平台會被淡化掉。
更重要的是,正因為平台能給予流量,掌控流量的權力也在平台首上,只要平台消失,或是演算法不青睞了,流量就沒有了,更重要的是,我也會失去跟讀者的連結。
我算不上知名作者,但也已經有一小群願意花時間閱讀我文字的讀者。同時因為是業餘活動,因此不需要汲汲營營於更高流量來維持收入,因此用電子報來建立關係是最適合的。
一封電子報送出去之後,乍看是單行道、常常也沒什麼人留言,但我卻很珍惜能收到來自不同社群的交流與鼓勵,電子報的確提供了我一個跟大家跨時空對話的管道。
我變得不再追求更快地產出文章、在更多平台、讓更多人看到,而是逐漸收斂成一套屬於自己的慢步調寫作流程:電子報作為傳輸渠道、WordPress 網誌作為儲存與展示、Notion 則作為資料管理與搜尋的平台。
我會不斷把想法放進去草稿、不定時看它們的想法是否已經成熟,沒有的話也不急於一次完成太多,像釀酒一樣慢慢地讓想法在腦海跟草稿中發酵。如果剛好有心情,就推最後一把、放上最近拍攝且適合當下心情的照片,再小心翼翼地送出(雖然總是有錯字)。
我發現,慢慢地按部就班卻能更快達成我的目標:寫出更多自己滿意的文章、讓自己開心。
木漏れ日、じゃなくて花漏れ日,家附近的櫻花樹,2024-04-06
找到更「慢」的人
我有某幾年曾經熱衷於在 Medium 發表文章,當時的追隨人數大約是台灣與香港所有文字創作者加起來排行 20 名內。
雖然我很早就不是一個會因為觀看少而焦慮的人,但 Medium 無形之中給了我正回饋,讓我覺得應該要更努力寫作,因此不知不覺地,我想要產出比別人更多文章、獲得更多的關注。
隨著不斷地寫作後發現,我既不想要用流量粗暴地變現、也不認為那些數字能帶給我長久的成就感。那些很容易刺激腦袋產生多巴胺的數字,一開始的確很有效果,但很快就會麻痺了。
明明我寫得並不比以前差,但因為追蹤成長趨緩了就開始檢討自己。這對為了興趣而寫的我來說,完全沒必要。
有一個我很喜歡的 Youtube 頻道〈我叫陳冠霖〉,他的發片頻率是以「月」為單位,我曾偷偷問他,通常一部影片製作所花的時間是多少,我心中預期的回答大概是幾天,畢竟很多創作者一週被逼著要上好幾支片,這應該只花很少的時間,大部分都在做其他的創作吧?沒想到他說,有時候可能會準備超過幾個禮拜。
後來我發現,有很多我認為比自己更深耕創作的人們,都花了遠超過我所能想像的時間在雕刻自己的作品,而我作為一個業餘創作者,難道還有什麼理由能比他們更虎頭蛇尾?
這些「慢人」並不多,但只要找到幾位、暴露在他們的作品與創作歷程下,就足以讓我能更放寬心去認真對待自己的作品。
二ヶ領用水,武藏小杉附近,2024-04-07
有人問陳冠霖可不可以發片快一點。我倒認為,一個好的作品,是每一字一句,都要經過琢磨與刪改多次之後才精煉出來的結果。因此,如果一部影片作品很棒,那趁著新片上之前的空檔多看幾遍以前的作品也無妨,因為每次重看,或許都能有不同的感受。
最後讓你贏得勝利的,不是寫作,而是改寫。《非虛構寫作指南》— 威廉·金瑟
讀者是人,不是數字
我有一陣子熱衷於使用推特記錄想法,從經濟、社會、到大大小小的事情,只要當時看到什麼熱門話題,就把自己的觀察寫在上面。
分享有結構、有條理的想法很容易得到許多關注與追隨,一開始我也是被這些數字給予大量正回饋而持續輸出,追蹤者很快地就增加到兩千個以上。
有一些追隨者不太在乎我是誰,可能是因為焦慮、當做「快知識」的取得來源、也可能是其他原因。不管怎樣,除了要利用這些流量割韭菜、開課程之外,這些數字的意義並不大。
從現實面考量,不管我的追蹤者有一萬,還是十萬,只要馬斯克動一根手指,留下來的可能只剩下一百人,那答案就很明顯:何不打從一開始就經營那一群不會離開的一百人呢?
希望你們別誤會,我還是很感謝有人願意追蹤、看我的文字、按讚、轉推,但我盡量不讓自己受到多巴胺的影響,而是嘗試把自己關心的焦點,從冷冰冰的量化數字,轉移到質化的互動當中。
二ヶ領用水,武藏小杉附近,2024-04-07
譬如有一次,我的電子報一下子收到了三個真心稱讚的留言,一想到這幾個讀者要在如此注意力稀少的環境下,花時間登入 Substack 帳號,或是勇敢在各種「輻射異變生物」橫行的推特說出自己的想法,這動力得有多大,我就覺得感恩再多也不夠。
我的推特文章也不乏有破萬觀看、或是上百個愛心、上百個轉發的作品。數字上看起來遠超過我電子報的成就(不到一千訂閱)。但因為我無法從社群網站的數字看出讀者有多喜歡我寫的文字,也就無法感受到自己的文章對別人有什麼樣的意義。
認知到這一點之後,我便開始無視推特上的績效數字(謝謝你馬斯克,做得很棒但下次別做了,我真的不需要)。不論一則推文有一個愛心還是一百個愛心,我都盡量讓自己不受影響。
題外話,要不是為了寫這篇文章特地回去看,我不會注意到自己的推特追蹤者已經增加到將近五千。
即使明天推特追蹤者或是電子報訂閱突然翻倍,我也不會為了尋求更多流量而改變我的創作步調;但若是突然有十個人留下真心的鼓勵文字,或是轉發說他很喜歡我的文章,我便會更努力寫下去。
這不但讓我從多巴胺的刺激中解脫,還能讓我把注意力放在更願意與我互動的讀者身上,能夠更以感恩的心情去寫作。
所以我希望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也能找到能夠一起慢下來的人,在相同的目標上前進、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情,然後有一天能回來跟我說:「我覺得慢下來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