哩哩扣扣 #27:通膨印鈔的幻覺
白晝的月掩金星,出處:Katarzyna Kaczmarczyk
驗證人更新
LikeCoin
- 距離上次的委託人數量變動:1,083 個錢包(+11)
- 距離上次的投票權變動:18,895,084 LIKE(-13,262,666)、1.94%(-1.81%)、排名 22(+15)。 主要影響來自沒有申請 CDC 質押。
- 佣金運用:自從上次以來幾乎全數都重新質押,少數支持 Writing NFT。
Desmos
代幣高通膨的副作用
緊接著 #74 提高交易手續費之後,我馬上提出 #75 將通膨從 10% 降為 7%,然而我心中理想的提案是 5% 甚至更低,但在提案前我認為有必要詳細說明,以免造成誤解。
這篇文章總結了近期自己對 Cosmos 代幣通膨觀點的改變,我試圖先說服自己,然後才能拿來對社群說明。
註:一般總體經濟學講的通膨可能包含了成本上升的通膨、供給需求改變的通膨、以及預期性的通膨;而本篇文章語境中講的「通膨」則更窄化,單純指幣圈代幣的增發(也就是供給增加)造成的代幣貶值。
讓「幻覺」變成「真實」的幣價下跌
以代幣整體市值來看,如果其他條件不變,通膨讓代幣變成兩倍,幣價自然會下跌一半,所以不管通膨是 1% 還是 1000%,只要質押了,質押者手上的總價值用美元計應該是不變的,因此我們可以說,這個幣價下跌只是「幻覺」,用美元計算並沒有損失。
然而人性並不完全理性,因此這裡出現了一個弔詭的現象:即使以美元計價的總價值不變,但通膨必然加速幣價下跌(或減緩上漲);當散戶面對一堆代幣、在心裡衡量該投資哪一個的時候,很少人會去細看通膨率,並意識到高通膨質押的代幣是會增加的,多數只會去看幣價線圖來判斷績效好壞。
「這個幣過去一年已經跌了50%,那持幣者應該也賠了50%」,一旦有了這樣錯誤的想法,投資者的信心便會低落,降低買進的慾望;原本只是「幻覺」的下跌,卻造成信心低落,可能變成「真實」的負面循環。
強化「領利息拿去賣」的心態
高通膨帶來的單幣 APY 其實是用持續下跌的幣價換來的虛幻數字,而「長期整體」來說,低通膨能領到的美元價值是完全相同的。
這個幻覺跟台股的兩檔 ETF 有相似之處:0050 vs. 0056,後者用高股息作為賣點,從散戶手中獲得了遠超過它的投資成效該有的投資額。
然而只要對金融市場稍微有概念就知道,股票發放利息必須要除權息,這個時候股價是會跌的,也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只要不發利息,投資人一樣可以把股票賣掉換成跟利息一樣多的錢。
人在計算利息的時候經常以幣價不變作為假設,譬如領了十塊錢台幣的利息,就會認為這十塊錢是多出來的,事實上它已經被通膨給稀釋掉了,政府發越多錢、錢就會越來越薄,一塊錢能買到的東西就變得越來越少,這在經濟學上稱作金錢錯覺/幻覺。
因此,認為「領到的質押獎勵越多顆代幣就越賺」是不正確的;因為低通脹所給出的利息,用美元計價也會賺一樣多(除非你是幣本位主義者)。
而這樣的錯誤認知會間接強化了持幣者「質押只為了賣利息」的心態,一旦有足夠多的人都這樣想,不知道自己賣幣的同時其實也造成了自己質押的代幣價值下跌,那對生態來說會是本末倒置,賣利息其實也是在賣股票,那為何不直接賣掉還要質押呢?
如果多數台灣人賺台幣之後都不是用台幣去消費,而是把它換成美元,這就是土耳其、阿根廷、非洲等許多高通膨國家正在面臨的困境。
要注意的是以上講的都基於「長期」與「整體」,代幣通膨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舉例來說,通膨減半 → 質押獎勵減半,並不會馬上導致幣價變成兩倍,因此短期內通膨減少,的確會讓質押收益變少,但長期來說以美元計價的價值是不變的,甚至因為消除了上述的「幣價下跌幻覺」而吸引更多人投資,進而提昇美元計價的價值。
過度懲罰不質押的 holder
原本通膨是要讓質押者獲得通膨的代幣,進而鼓勵持幣者質押;然而在一個健康的鏈上,代幣應該也必須起到「作用」— 可以是作為交易手續費、或是用它來買 NFT、用它來投資 DeFi 產品等等。
一旦代幣要拿來「用」,便必須要流通,因此不能質押(這裡先假設沒有流動性質押),而這些真正在使用鏈上產品的用戶卻反而受到懲罰。
譬如我經常要準備幾萬顆 LIKE 來購買支持的 Writing NFT 以及準備提出議案,我花了 LIKE 在鏈上使用這個鏈的產品,應該是要被鼓勵的,或者至少不要被懲罰,然而這些沒有質押的 LIKE 卻無時無刻都在被高達 10% 的年通膨稀釋(更早之前一直都是 20%)。
想像一個最極端的情況:有一個 Cosmos SDK 的應用鏈,整個鏈的代幣都質押了,卻因為沒有流動性質押,沒有一個代幣可以被使用、整條鏈都沒有交易。
如果一條應用鏈沒有使用代幣進行任何活動,那就沒有意義了。
因此,通膨必須控制在一個平衡:既能維持網路安全性(有一定程度的質押)、又能夠不犧牲太多持幣者(holder)利益。
最早 Cosmos 生態系採用的約定成俗設定,是當質押率 67% 時,通膨為 7%,反之當質押率不足 67% 時,通膨可以最多上升到 20%;無獨有偶的是,現在 Cosmos #848 提案也提出了類似的想法,希望把通膨(從 14%)降低到 10%。
以 LikeCoin 的數據來說,只要質押率能維持在 67% 上下(註1),我認為通膨應該允許降到 3% 跟 5% 之間。
註1:甚至不需要質押率達到 67%,因為我們可以大膽地扣掉社群池、團隊/SubDAO 的多簽錢包、以及(很難計算的)黑洞錢包 — 那些弄丟私鑰、或者早就拋棄這個產品的用戶。
非驗證人的代幣被稀釋
前面提到「質押者手上的總價值用美元計應該是不變的」是還沒有記入驗證人節點佣金的影響,考慮到 Cosmos 生態系普遍約 5% 的佣金,越高的通膨率,將會導致持幣者手上的市值被稀釋。
以下用 1% vs. 500% 通膨兩種情況做比對,為了簡化計算,假設以下前提條件:
- 總供應量 10000
- 全部代幣都質押(質押率 100%)
- 所有節點自己完全不持幣質押,一拿到佣金就賣掉
通膨 1% 一年之後,代幣變為 10100 (+100),其中質押者分到 95、驗證人節點分到 5。此時質押者的持份比例是 (10000+95)/10100=99.95% 的份額。
通膨 500% 一年之後,代幣變為 60000 (+50000),其中質押者分到 47500、驗證人節點分到 2500。此時質押者的持份比例是 (10000+50000)/60000=95.8% 的份額,相比於 1% 通膨,對一般質押者來說就少了 4% 以上的份額。
可以看到高通膨也會降質押者低持幣的比例,公式是 S=(1+0.95X)/(1+X),S 是質押者持幣比例,X 則是通膨率。
實際上不會那麼極端,但若用 5% 通膨跟 20% 通膨相比,差距大概是 99.76% vs. 99.16%,一年之後質押者也少了 0.6% 的份額,仍然是有負面影響。
作為驗證人節點之一,我自然不能說驗證人是吸血蟲在破壞生態,否則豈不是精神錯亂;但大家也可以衡量一下,自己願意為了確保網路安全的高通膨,而犧牲自己的持分多少?
雖然我是驗證人,但我同時也是一般的使用者/質押者,個人覺得 3% 的通膨一年大約會稀釋掉 0.15% 的份額,是我覺得合理的範圍,而 10% 甚至再高的通膨,就可以說有顯著的負面影響了 。
通膨的正確打開方式
高通膨在 Cosmos 生態這樣的 dPoS 系統中,唯一的用途就是吸引質押到一定比例確保網路安全,其他都是副作用而已,不能當做目的。
譬如拿同一代幣的通膨利息作為高 APY 吸引散戶入場是個投機行為(或者你可以稱之為行銷) ,為的是瞄準那些「不知道通膨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新用戶進來這個生態,只能在一開始熱度高的時候謹慎使用。
至於這個安全性需要付出多高的通膨來交換?是要犧牲一點安全性換來低通膨?還是高一點通膨勉強維持安全性?則是個需要不斷調整的權衡選擇,並沒有絕對正確的數字。
我個人認為在 Cosmos SDK 上只要不是很新的應用鏈、也沒有流動性質押,即使質押率沒有到達 67%,高於 5% 的通膨都有必要重新檢視。
從前我認為通縮幣只是一個噱頭,但那是因為會一開始就執行通縮的代幣通常只是迷因,能做的事情就是一直燒幣,不會有任何進一步發展;然而我也必須承認,過去我嚴重低估了高通膨所帶來的壞處。
只有通縮而沒有需求的代幣是垃圾,但這也不應該成為我們盲目追求高通膨的理由。
這也是為什麼針對 LikeCoin,我在接著 #74 之後,馬上提出 #75 將通膨從 10% 降為 7% 的原因。「只要達到 67% 質押率就應該降到 7% 通膨」是很久以前的提案設定好的目標、已經具有社群共識,因此不需要在提案前額外說明,而這篇文章則是試圖解釋「為何我認為 5% 甚至更低的通膨才合理」的想法。
透過這篇文章,我希望吸引更多人參與討論,同時觀察 LikeCoin 幣價是否能夠在 20% 通膨降為 7% 之後繼續上升,藉以彌補質押獎勵的減少,約莫在 2023 年底或 2024 年初再提案,看是否需要把 LikeCoin 的通膨降低到 5% 甚至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