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相機,我跟得上嗎?
我的第一台相機是 Sony A7C,在 2020 年的 11 月購入,然而在那之後的兩年之間,我的攝影技術進步有限,甚至很慚愧地說,除了出門旅遊的時候拿來記錄,我並沒有太多攝影的熱情。
直到今年 5 月購入了 40mm F2.5 G 這顆定焦鏡頭之後,開始喜歡上散步街拍,也因為這顆鏡頭輕便,我每次出門便一定會帶上相機,至此才開始大量訓練我的觀察力,也越拍越覺得有趣。
原本以為暫時不會有什麼新的攝影產品再讓我的荷包君傷心,沒想到轉眼間離我買 A7C 已經過了三年,它的新一代機種 A7C2 也推出了。
在這三年間我跟 A7C 混得比較熟了,但也因此發現了很多「就差那麼一點」的缺憾,而 A7C2 正好彌補了這些缺點。
因此即使我會讓自己接下來一年都沒有預算可以買新玩具,我也決定要預支零用錢換這台我相信會很適合自己的新相機。
雖然我還是虛應故事去銀座 Sony 把玩了一下新機,結果當然是沒有改變要買的決定,畢竟我只是去摸心安的嘛。
拍攝效率與體驗
新一代的 A7C2 有很多效率以及使用體驗上的提升。譬如新的三層選單系統、新的 AI 對焦功能、可以設定 AUTO ISO 上下限、略大一點的 EVF 讓取景更舒服、轉盤更好轉、甚至更多自定轉盤功能、傳輸照片更方便等等,這些都帶來顯著的效率提昇。
對我來說,從 A7C 升級到 A7C2,外表上雖然差異不大,但我的拍攝變得更有效率、更方便,拍攝體驗大幅提昇,我甚至覺得它們本質上應該被視為不同的相機。
至於照片像素的增加、防手震的改進等等對畫質的提升,這些當然也很好,但對我來說反而是次要。
雖然 A7C2 的所有功能全部都是 Sony 已經有的技術,只是下放給 A7C2 使用,但我仍然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升級。
不過從 A7C 升級到 A7C2,真正改變我的還是風格外觀。
從「事後調色」到「拍攝當下思考適合的風格」
風格外觀說穿了就是 Sony 相機內建的一些濾鏡,其他廠牌也有類似的功能,譬如大家最愛的富士相機模擬自己底片的濾鏡。
要說內建濾鏡,多年前 A7C 剛出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只是還不夠好用,沒辦法讓我這種攝影菜鳥一套上去就感到照片被「升級」了。
所以,雖然它終究就是個濾鏡,但我深深感受到它所帶來的好處,絕不只是「快速調色」、「節省時間」這麼簡單。
好用的內建濾鏡會不自覺驅動我放更多心力在拍攝、讓我在取景的時候就根據當下的感受開始思考「這個畫面該用什麼樣的風格呈現」,另一方面,也避免大量的照片要後製調色,
相比於拍完之後,再對著滿滿的照片猶豫該怎麼調色、增加我開始作業的心理門檻,相機內濾鏡不只節省了時間,還促使我在當下思考如何定調畫面風格。
改變了拍攝喜好
其中一個最讓我驚艷的風格外觀是黑白(BW),比起手上 A7C 的黑白風格,A7C2 的對比度更高了。
無意中在夜晚嘗試了一次之後,便不自覺在晚上會切換到 BW 模式,彷彿有一種魔力在吸引我使用它。
一定有很多人會說,要論黑白應該要拿 RICOH GR 系列的黑白模式來比較,不過因為我只有 Sony,只能跟 Sony 自己比較。或許哪天我會不滿足於 Sony 的黑白,而開始嚮往 RICOH 的黑白也說不定。
重點是以「更吸引我的黑白濾鏡」這件事情為契機,開始讓我對黑白攝影有了興趣。
對於黑白攝影,我也對陳冠霖的觀點很有共鳴感。
相較於拍完彩色照片之後,進去修圖軟體嘗試「這張照片用黑白會不會更好?」,我更喜歡在拍攝的當下就看到令我迫不及待要記錄下來的黑白光影。
現在拿起相機常常都會好奇「這個畫面在黑白模式下會展現出什麼樣的光影?」。
我認為,好的工具應該要能激起我們的好奇心與探索的慾望,而不是反過來抑制思考,把人都均質化、扁平化。
好用的工具,還是無用的人?
AI 對焦使得我不需要手動對焦被前景擋住的人、也不需要手動對焦人物的背影;而風格外觀大幅降低了我這樣輕度使用者需要後期調色的需求。
很可愛的頭飾,應該會增加幸運值
當手上的相機升級非常有感,節省了我很多時間,也直接改變了我的創作流程與邏輯,我發現我用相機的方式被改變了。
而我,一方面醉心於新工具帶來的效率提昇,一方面也擔心,這樣的改變是否讓我變得更不思進取。
還記得以前常用 iPhone 拍照的時候,不管是什麼主題,我都會用「冷色戲劇濾鏡」。那是因為當我還無法分辨照片的細微差異、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樣的氛圍,就會傾向誇張的風格。長輩們喜歡飽和度高到破表的照片,或許也是一樣的道理。
同樣地,一開始使用 Instagram,我也是習慣性地從前幾個預設的濾鏡當中選擇,老實說我當時不知道自己偏好什麼,只是覺得畫面改變很大、看起來似乎很特別罷了;但實際上無腦套 Instagram 濾鏡,不但沒有自己的風格,也可能跟別人很像。
好用的相機濾鏡有可能使我麻木、習慣性地套上固定濾鏡而不思考該怎樣才能更進一步呈現出更好的作品,又或者也有可能失去了用其他風格呈現同一個畫面的機會。
從小接受偏向理工的教育,讓我習慣喜歡找最佳解,然後用同一套方法打天下,卻常常忽略了現實世界的參數有無限種組合。
工具的進步幅度越大,越是讓我感受到人類的有限:我們的個體能力差異,在工具的進步幅度面前看起來是如此的扁平。
攝影工具進步固然很好,不過還是要提醒自己,不能忘記一開始攝影的初衷;而是要時常放大感官、回顧自己的作品、磨練觀察力,否則一旦停留在「無腦使用工具」的思維,很快就會成為自己不想成為的那種人。
本文照片皆由 A7C2 搭配 40mm F2.5G,以 FL/IN/BW 風格外觀拍攝 JPG 後微調輸出,更多照片可以到 Instagram 觀看。
那麼,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