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Youtube 黃標文字獄,卻允許性暗示廣告?
為金主審查,也為金主放廣告
Youtube 黃標爭議與困境已經被廣泛討論許久,最近在蒼藍鴿看到一個觀眾的反諷蠻有趣的,大意是說 Youtube 雙標,只准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他的反諷很有趣,但仔細一想,作為營利企業,雖然不代表這樣是對的,但卻是非常合邏輯的結果。因為審查內容的主要目的並非維護內容品質,或者為了視聽者好,而是為了滿足廣告主的要求。我會在接下來的段落,盡可能用簡單的方式,解釋廣告公司的業務運作邏輯。
不同類型的廣告主對內容審查的標準不一
在廣告產業待過的五年當中,看過各種形形色色的廣告主。從「刊登版位」的品質要求來切分,大致上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比較「正常」的廣告主,他們基本上沒有特殊要求,但也不喜歡被放在有風險的網頁上,所以在 IAB(Interactive Advertising Bureau)互動廣告協會的分類中,基本上 IAB-24(未分類)、IAB-25(非標準:色情、暴力、仇恨等)以及 IAB-26(違法內容)這些分類預設都會被過濾掉。
第二類是極重視品牌形象的大型廣告主,只要你叫得出來的知名品牌,都是這一類,他們絕對不允許自己的形象廣告被放在「可能」會對自己品牌造成形象損失的地方,這類要求在業界稱作「Brand Safety」,而這類廣告主的要求是極為嚴格。
最後第三類是什麼都不在意的廣告主,只要有點擊、有下載、有達到他們的 KPI 就好,通常就是你最討厭的性暗示漫畫/遊戲、廣告與內容不符的劣質遊戲等等,因為自己本身就是造成品質低落的一部分,一般網站也都不可能「破壞」他們的形象,所以接受在任何地方曝光。
過度執行黃標,卻讓你看性暗示廣告的雙重標準?
如果你知道以上脈絡,那麼就不難理解,為何 YouTube 會把創作者扣上性暗示的帽子、標上黃標,卻讓你看各種性暗示、劣質廣告了。
因為第二類廣告主「決定」了黃標審查標準、第一類跟第二類廣告主「使用」了黃標標準,決定了創作者有沒有辦法獲利。最後,第三類廣告主則花錢讓你在審查過的 YouTube 上面,看到性暗示的廣告。這就是廣告背後商業運作的邏輯。
Youtube 一定也有人工跟演算法在審查廣告品質,但從經驗上我們都知道,審查創作者的標準,比起廣告還嚴格得多;而邏輯上也很合理,因為創作者是領錢的,放送色情內容的廣告主是給錢的,再加上許多國家並沒有對網路平台做很完善的內容管制(像中天電視台搬到 Youtube 反而是解放了)。
如果你是公司老闆,該把多數資源放在審查創作者讓廣告商開心,還是審查廣告商讓自己的營收變少,結果也不需要我說吧。
廣告生態無可避免的結局:寧可錯殺一百,反正我有一億
大品牌廣告主「可能造成品牌形象損失」的顧慮,就是文字獄的來源,對它們來說,即使流量少了一大半,也比不上曝光在損害品牌形象來得嚴重,畢竟那是它們長年砸下重金「製造」出來的品牌形象,維護這個得來不易的商業品牌形象,遠比短期的曝光更為重要。
這類廣告主只要發現自己的廣告被刊登在任何「有可能」損害形象的網站,就會跟廣告商提出抗議,要求馬上改正,而它們的預算通常更為龐大、若不儘快照做,廣告商很可能就會損失這個客戶來的大量營收,因此廣告商就必須嚴正以待,不管是工人智慧或是人工智慧,寧可錯殺一百,也不要放過一支影片。
另一方面,影片多了之後,YouTube 也有本錢將黃標標準越訂越嚴格。假設以往一天有一千萬支影片產出,如果黃標 30%,那就只剩下七百萬支影片能夠營利;但隨著 YouTube 影片數量成長,競爭越趨激烈,到了一天已經能產出一億支影片的程度,就算黃標 50%,仍然還有五千萬支影片能夠營利,這就造成了 YouTube 這個平台可以大興文字獄、確保沒有任何漏網之魚,就跟某個國家審查微信訊息、微博文字一樣,只是背後作主的人不同而已。
獨裁國家需要執行文字獄,是因為思想控制,但在資本主義國家的社群媒體,則是因為廣告生態。因為你不爽被審查,還有千千萬萬個創作者甘願「自我審查」去創作、迎合廣告主的胃口。
這並非指 YouTube CEO 一聲令下說「不爽不要用」,而是廣告營利的數字,讓整間公司的政策「自然而然」地朝向這個方向進行。
任何 Data Driven 到極致的公司,特別是廣告公司,像是 Google、Facebook、Twitter,都逃不掉這個商業運作的法則:錢從哪來,遊戲規則就從那邊主導,而創作者是拿錢辦事的勞工,觀眾甚至連勞工都算不上,只是被榨取注意力賤賣的數字。
創作者的自主性
多數創作者都希望自己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然後在這個基礎上賺錢。當黃標不嚴重、只是沒被演算法青睞的時候,仍然有為數不少的創作者繼續堅持自己的創作方向,希望哪天能被看到。
但當他們發現,明明創作內容既不色情、也不暴力,也受到很多人喜愛、點閱不低,卻開始要「被規範」甚至「自我審查」創作內容的時候,無疑對創作的自主性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一般的上班族可能已經習慣聽資本說話、拿錢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但許多創作者就是因為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脫離上班族常軌、投注大量心力創作。但事實上就像 Joeman 說的:
你以為是自己創業當老闆,其實你是在當演算法的打工仔,而且伴君如伴虎,每天都焦慮自己會不會被演算法推薦,就算今天爆紅,可能明天它就不臨幸你了。
有理想的創作者應該多少都發現了這件事情,自己只是為了 YouTube 這間公司而創作,並非為了自己的興趣,所以長久下來生態一定會改變。
雖然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才會讓 Youtube 衰退,也還會有很多創作者繼續堅持下去,但個人小眾創作者一定會越來越難做、Youtube 也會逐漸朝向傳統媒體,以及高資本門檻、精緻化前進,這是不可逆的改變。
臉書、Youtube、Instagram,任何仰賴廣告的免費平台大概都難逃這個命運,但這也是長久以來消費者的選擇,能改變這個現況的不是大公司,也不是研究人員與學者,只能靠所有視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