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作篇:雇用型態與文化
來源:https://digwow.net/forum-16/thread-103740.htm
雇用型態:正社員、契約社員、派遣社員
在日本工作,一個很特別、也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雇用身分,雖然面試之前就要弄清楚這個職缺的雇用型態,但拿到 Offer letter(日本叫做採用內定通知書)之後,一定要再確認一次雇用型態。
通常正職(不考慮打工或是 part time)大致上會有這三種形態。
來源:https://biz-note.jp/the-difference-temporary-staff-contract-employees/
正社員
一般來說,有經驗的工程師跳槽到日本,目標會以正社員為主,而若是毫無經驗,或者非本科生,就有機會進到派遣的職缺,不同人的條件有不同的狀況要考慮。
正社員的福利最完整,也因為日本企業的福利很多樣,這些補助與福利的實質差異就會非常大
在臉書上看到的日本求才廣告 99.9% 都是派遣公司,很多獵頭也是派遣公司,這點要特別注意;不過雖然你會聽到派遣幾乎都很雷,但也有少數例外,只是通常跨國都不會願意冒這個風險。
契約社員
用台灣的概念比喻,就像是約聘,一樣是跟公司簽約,但有固定的年限,通常是三年。
派遣社員
派遣的概念,在下面這張圖解釋得非常清楚,用中文也能讀懂:
來源:https://ten-navi.com/hacks/article-255-24963
從這張圖的關係就可以看出派遣的一些弊病:
- 派遣員工的產出是由派遣公司給予,不是由工作單位的公司給予,所以容易與工作表現脫勾;有聽說過例子是不同派遣公司吃掉的中間費用大不相同、轉包層數也不同,導致同一個單位派遣員工薪資差異很大的情況。
- 承上,因為派遣的福利少、沒有永久雇用,也不期待員工會一輩子替公司做牛做馬,造就了比較多派遣職是較為非核心工作的情況,比較邊緣。
- 派遣公司得以不斷轉包給下游的派遣公司,層層轉包的結果就提供了這些仲介者剝削的機會。日本其實一直都有出現派遣公司造假學歷的狀況,其中不乏到大手企業上班的人選,由此就可以得知,部分的派遣公司為了賺錢會無所不用其極。
但派遣並非一無是處,派遣公司的出現也的確解決部份勞動力的配對問題,像是一些公司並不需要終身雇用的員工,而完成階段性任務的員工也可以再被分配到其他公司進行任務。
並且,因為公司要養正社員一輩子,所以雜事也多由正社員負擔,工作內容較不固定,加班的壓力也都會到正社員身上,在這點上派遣反而責任還相對輕一點。
甚至有一種說法:在日本,因為派遣工作通常可以準時下班、工作量適中,薪水也不錯,因此成為部分婚後女性的理想工作選項之一,但我也不是日本女性,無法確認真偽,所以這些參考就好。
正社員派遣
另外有一種特別的類型,叫作「正社員派遣」,跟台灣的外包公司派駐到甲方是類似的概念,雖然是派遣公司的正社員,享有派遣公司的福利,但基本上都是在甲方單位工作。
正社員派遣簡單來說,就是派遣公司的正社員,只是被派到其他地方工作
享有的福利跟一般正社員一樣,加班費、房屋補助、賞與,該有的都有,差別在於升等比一般公司難,畢竟都是派到其他工作,所以薪水很死
基本上大家都是把這個當成跳板,面試時人事也都直接說不認為會有人真做到退休,通常都是2-3年左右就跳走了,頂多5年。
還有就是因為是派遣,所以全日本跑都有可能,但是沒幫忙出搬家費的公司也有,要仔細問清楚,正常的正社員派遣,在待機(沒派去工作)時還是會有基本給,如果沒有就黑的。
節錄自:https://www.ptt.cc/bbs/Japan_Living/M.1571889719.A.BA5.html
小結
日本的正社員無法隨意裁員,福利、退休金等等的保障也比派遣好很多;但派遣職未必一定比較差,因為少了福利,公司裁員負擔也小,所以同樣條件的職缺,派遣也有機會拿到比較高的薪水。
不管是哪一種,在面試前與錄取後一定要確認自己的雇用型態。
工作文化的考量
精神狀態跟生活品質很重要,如果薪資條件很好,但常常加班到凌晨、壓力大到完全不快樂,那我認為也不值得待下去。
日商的應酬文化以及階級概念通常是最令外國人卻步的,甚至有許多人進了日商之後,卻因為隻身在日本加上工作壓力,得了憂鬱症。比如像這篇文章寫的:
除了計算單純的薪水外,在國外的機會機運也很重要。
不在父母身旁,沒有親人朋友在身邊的影響也要考慮進去。
沒有一個地方會是完美的,國外的生活不止是工作的八小時,你的生活圈也全部都會改變,真的這邊這麼痛苦,還是留在台灣可能會比較好。
我的部門平均一年都有一到兩位憂鬱症做不下去的同事。
人生苦短,有再多錢活的不開心有什麼用呢。
節錄自:https://www.ptt.cc/bbs/Salary/M.1573545216.A.2EB.html
用語言當做參考指標
要如何分辨文化,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看英語系人口多寡,通常日本人越多則越日商,反之則比較接近外商,雖然並非絕對,但這是一個值得參考的指標。
我第一間公司的工程師大約有一半是外國人,高層也有非日本人,而公司也以英文為主要溝通語言,基本上感受不到任何輩份壓力,也不需要強迫自己參加任何應酬。
不可諱言,工程師是比較有機會選擇文化的職業,較有競爭力的工程師或許能進到不錯的外商,就能同時兼顧薪資與擺脫日商文化;如果進不了大型外商,也可以找找看新創或小公司,還是會有一些選擇,但就要花比較多耐心跟獵頭周旋、找公司面試。
日本不是以 IT 領先的國家,但選擇比台灣多,大公司也可以考慮
日本的少子化問題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勞動力,而越高階的人才缺口則越難補足,尤其是資訊軟體業跟台灣相反,台灣是資訊行業人才太優秀太廉價,卻沒有足夠多的好工作。
日本的軟體職缺光譜較廣,並非只有 Google 或 Indeed 才是好工作,就算進不了一線公司,也可以考慮退而求其次,找找看二線是否也有還不錯的公司能進,或是先到知名大手公司再考慮轉職。
像樂天就是一個對台灣人不錯的起點,雖然樂天的跨國初期薪資不高,但論穩定性、福利都是一時之選,並且他們也是推廣全英語的公司,對於外國人初次落地在日本是很好的選擇;另外像 Line 也很有名的公司(雖然是韓國公司),也是少數在福岡有辦公室的公司,也提供語言課程。
小結
日本特殊的文化與工作型態,的確會讓很多沒有來過的人卻步,但了解之後,也並非全都是刻板印象中的那種日商文化。
這系列寫到這裡,也算是將我對日本工作的了解,粗淺地介紹完畢,雖然不完整之處還有很多,而且主要是以工程師的角度來看,但希望這篇再加上之前解釋的薪資與福利,或許能讓還沒有來日本的人更了解這個國家的工作、跨出第一步心理障礙。
此文章收錄在《米寫日記》。裡面記錄我來日本之後的工作、生活、旅遊各種大小事。目前的文章列表如下:
你可以在公開平台搜尋這些標題,或是到 Substack 免費訂閱《米寫糕》,同時取得發文通知及所有分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