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日本後的近況雜談

來到日本也好一陣子了,當初剛來就想分享一些心得,原本想等幾個月穩定後再說,結果轉眼就超過了半年,覺得是應該要來產出一些東西。


為什麼會選擇日本

到去年之前我都還沒有想要出國的打算,但也就在一邊找工作的期間,研究了不同國家軟體工程的發展與概況,起初先是找台灣國內的工作,發現在資料科學/工程的職缺上限制比較多,然後看了一些新加坡的工作,最後則是拿到了薪資條件可以接受的日本 offer,而且個人也很喜歡日本的環境。

對當時的我來說,「在日本生活」完全是一個想像,如果你有做過功課,就會知道很多日本的工作問題在於日商文化、要融入日本生活很困難,所以我也是評估過之後才決定過來。

從結論來說,大致上目前的公司沒有什麼日商包袱,日常生活也沒有什麼特別難以適應的(除了滿員電車),這裡的生活氛圍也跟我想像的沒有差異太大。

唯一完全超出我預料的就是武漢肺炎,但這個應該全世界都沒有料想到;雖然目前日本並不能算是非常安全,但至少在開放空間散步還算是安心,很好的空氣品質跟街道環境也令人感覺舒適。

跳脫舒適圈的優缺點

在前公司內,我有熟悉的同事,以及培養多年的合作默契,而且也已經跟很多 leader 甚至管理階層建立起信任關係,做起事來事半功倍;此外,我對業務以及系統架構已經算熟悉,做每個提案背後的風險、成本與潛在利益我也都比很多工程師清楚,這些經驗也可以再轉換為獲取新人信任的籌碼。

在新的工作上,雖然我是一個有幾年新創經驗,能夠快速投入工作的工程師,但跟其他新的工程師並沒有太大區別,整間公司對我的信任都是零,我也完全不熟悉公司的狀況,無法給出什麼好的提案,一開始只能從接到的工作慢慢開始累積。

但這同時也是一個機會檢驗自己,在經過這幾年之後,是否有辦法快速地在不同公司站穩腳步,因為這樣才代表自己的經驗是可以重複帶到不同地方的。

日本有更多語言與文化上的差異

的確,在台灣換公司也一樣可以跳脫舒適圈,但在日本有更多語言與文化上的差異,可能又比新加坡再更困難一點。

雖然我在的公司官方語言是英文,日本同事多半也都很願意講英文,但就像我不擅長用日文聊天一樣,他們也不擅長用英文聊天,溝通成本一定比較高,並且做事方式也大相逕庭,彼此會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

而且這裡不只有日本人,也有來自歐美印度中國的工程師,所以溝通方式以及多樣性又更高了,有些自己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就變得要站在來自不同國家的同事眼中去考慮。


薪資與生活習慣的差異

日本工程師薪資範圍非常大,從年薪三四百萬到千萬以上都是有可能的,表面數字看起來年薪四五百萬日幣好像很高,但這個薪水在東京生活起來很可能存不到什麼錢。

稅制

從台灣到日本,變化最大的就是稅制了,在台灣可能超過 10% 的所得稅就已經很高了,但日本一般工程師的稅從 20% 到 30% 以上都有可能,也因此有很大一部分的收入是不能算在自己口袋內的。

詳細的稅制在網路上都找得到,這裡就不細說。

人力成本影響的生活習慣

在台灣因為人力成本被過度低估(壓榨),任何服務都很便宜,每天都買外食也沒有什麼負擔,動不動就去餐廳吃飯;而在日本,只要有「人」的服務全部都會直接貴上一截,同樣的食材在超市買回家自己煮,跟外食的差異是天差地遠,不過我沒比較過其他歐美國家就是了。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飲料店上,日本的珍奶會貴的原因當然有一部分是噱頭,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人力成本極高,所以你也很難看到手搖杯,取而代之的是滿滿的自動販賣機。

所以生活習慣也會從外食漸漸地變成自炊(雖然都不是我在煮),或者是就算吃外食,也會斤斤計較價格,比起以前旅遊的時候一餐日幣五千、一萬甚至破萬,現在平常一餐超過一千就覺得貴了。

Uber 也比台北難叫,日本沒有那麼多人力投入外送,而且也很少機車,所以我常點的外送很大部分還是靠連鎖店自己的外送員工為主。

房租比較貴,但對我來說可以接受

以一般單身到東京打拚的話,套房大概落在 7~10 萬日幣,如果是比較貴的地段(像是港區),交通跟硬體條件又特別好(樓下是地鐵、新築等等),可能會是 10~12 萬日幣甚至更高。

換成台幣一個月就要破兩萬,即使是台北好一點的套房可能也只要一萬出頭,所以對很多台灣人來說會覺得房租高了一大截。

而我找的物件是希望有兩個人的生活空間,有 1LDK 的區隔,可以讓日常起居跟臥室分開、有獨立的廚房空間讓老婆工作(雖然後來還是覺得略小),並且離地鐵近、到公司 door-to-door 三十分鐘內、不用換乘,還有大樓專屬的垃圾收藏室,不用記星期幾倒什麼垃圾。

其實不外乎就是希望可以有一個比較正常的家庭起居條件,但這些條件在台北市非常奢侈,而且台北房型多半是小套房為主,家庭都移居到外縣市買房,或者是要到新北偏遠的老舊公寓才有可能負擔。而在東京這樣的條件就是相對常見的配置,跟台北的租金相比,差價反而沒有那麼大,而東京薪水又比日本高。

(台北坪數往上加的漲幅不是線性的,因為房東要盡可能切割套房才能最大化租金,所以不會顧慮生活品質,切越小越好。)

這個大概是我目前為止跟別人心得最不同的地方。

實際存的錢有增加,但沒有薪資上的數字看起來顯著

舉例來說,我到日本的收入如果直接換成台幣,光看數字可能接近翻倍,但實際上扣掉稅跟生活成本,增加的幅度並沒有表面上看到的那麼多。

至於薪資大幅增加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覺得不太容易,除了要找到願意提供高薪的前幾名公司之外,還必須要你原本在台灣薪資並不高;前者只要你夠強,但後者就必須要你在台灣「還有進步空間」。如果你是台灣 IC 設計公司的軟體工程師,很可能還會覺得在日本純軟公司存的錢變少了。

雖然日本並不像歐美或是新加坡有明顯的收入提昇,若是比工程師平均薪資可能還更低,但以純軟體來說,多樣性比台灣好一些,天花板也高,如果你是大數據或 ML 相關領域的話,這個感受會更深。

工作跟生活方面還有很多有的沒的小事,或許很快會有新的文章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