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互聯網不再「互連」,區塊鏈有什麼機會把它再連起來?

網際網路 / 互聯網的初衷

網際網路(internet)原本期待的初衷,是一個去中心化、自由的交流結構

那時,網際網路精神非常去中心化,個人被賦予了強大的力量。所有這些都是基於沒有中央權威要求你去請求許可。那種自我控制的感覺已經失去了。 - Tim Berners-Lee, Father of The Web, Wants the Internet More Decentralized - Cryptovest

我個人討厭多數中國用語,不過在這一點上,我必須說中國使用「互聯網」這個名詞,甚至比我們習慣的「網際網路」還要精確。

但現在的網路,與其說互聯網,更貼切地說是一個「想要被連網」,這其中隱含著原本應該是交互、去中心化的連結,不知不覺在十幾年間已經演變成只剩下單向連結。

具體地說,大企業掌握了多數的流量之後,希望進來的用戶都能只留在自己的平台,最好永遠不要出去;因此個人用戶、媒體越來越受制於網路被壟斷的環境,只能藉由各種捨本逐末的手段(標題殺人、病毒行銷、買廣告)以達到自己的內容被看到的目的。

我並不是說這些行銷方式不應該存在,「本」與「末」都有存在的必要,但是幾乎整個網路都仰賴這些「末」的行銷方式,明顯就不是好現象,而互聯網目前的狀態似乎也沒有好轉。


創作有價同時是表面追求的目標,卻也是奠基在回歸「互連」的根本

創作該有價嗎?該!但是要回答「創作何以能夠有價?」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能得先問個更基本的問題:你的創作放到網路上之後,有人看嗎?

沒有,因為「你的創作不是你的創作」,你只能透過 facebook 等中心化平台,冀望他們將流量分給你,必要的話還得下廣告給他們。

LikeCoin 不是唯一一個讓創作有價的應用。我最愛舉的例子便是 Steemit 與 Lit,它們都將創作都定了一個「價碼」,但後兩者的缺點就是過度強調在「價碼」上,讓進來的使用者清一色都只是為了賺錢,創作與賺錢就被本末倒置了(我認為本是創作、末是賺錢)。

撇除技術細節,LikeCoin 與它們最大的差異,就是直接把「創作有價」連接到「互聯網」原始去中心化「精神」的專案。

注意這裡講的是去中心化的「精神」,而非「手段」,LikeCoin 就像其他專案一樣,仍然有中心化的手段確保驗證機制的初期能夠運作,但對於權力(power)、數據(data)的下放,採取相對開放的態度。

不像現今極大多數的企業,只想把使用者留在自己的平台,LikeCoin 反其道而行,鼓勵你在任何平台創作,但使用區塊鏈(LikeChain)將內容全部連在一起。

回到了「互連」的根本之後,也就回到一開始的「創作有價」,這種有價,是比「你發一篇文,我直接給你錢」更具有實質意義,因為我們開始有了權力與數據,才有能力將定價權真正還給內容創作者與讀者。

當然你可能會說,這條區塊鏈不也是另一個「大平台」嗎?如果資料也被 LikeChain 佔有(換句話說,私鏈),那跟 Facebook 有什麼差別?

就目前得到的資訊推斷,我猜測未來這條 LikeChain 可能會成為一個內容公開的基礎架構,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建構自己的社群平台(去中心化的 Facebook)或是搜尋引擎(去中心化的 Google),但畢竟我不是團隊成員,所以也只是以個人的了解推測而已,無法保證接下來的發展。


小結

最後仍然要強調的是,我雖然崇尚這樣的精神、也推薦大家去嘗試加入任何創作有價的社群或平台,但不代表你要去買幣。現階段來看,投資時間去理解、參與,會比投資金錢來得穩健。

我也不認為 LikeCoin 一定會成功,很多新技術在初期都是失敗的,等到出現適合的環境(硬體能力、使用者觀念)才有辦法真正發展起來。就像類神經網路沉寂了幾十年,現在才變成「深度學習」一樣。

或許 LikeCoin 會成功,也或許無法一次成功,而是由其他專案發揚光大,但不代表前面的嘗試沒有意義,我相信這些嘗試會幫助後面更多人去解決「互聯網」最根本的問題。


如果對這篇文章的主題有興趣一起討論,或是對寫作有任何想法,都歡迎加入Telegram中文寫作交流群組一起討論喔!

相關文章:  哩哩扣扣週報 - 2022 Week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