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不存在的環保,只是自我滿足而已:不要低估塑膠吸管的環境破壞力

2017年5月,一篇文章 環保吸管? 救了海龜 卻殺了北極熊! | 路易斯觀點 直指環保吸管(不鏽鋼、玻璃等材質)可能沒有我們所想像的環保。

原本期待作者會客觀列出不同材質的優缺點,並分析生產環保吸管所需要的成本,讓我得到不同面向的看法,但看完發現非常不客觀,最關鍵的假設也沒有在文中告知,並且曾經瘋傳一陣子,到現在都還有人在傳,可說是造成不小影響。

我並非環保吸管購買者(沒有購買過不鏽鋼/玻璃吸管),也不是那種看到海龜很可憐就盲目支持的族群,但我認為這篇聳動標題的文章背後有五大問題,不但對支持環保吸管的使用者不公平,還可能會讓推動環保意識難上加難。


問題一:兩大無法成立的假設:「重複使用」與「回收」

重複使用塑膠吸管是實際的嗎?

在文章下面就有讀者提出質疑,認為這樣的比較方式不公平:

塑膠吸管多為一次性的,用完即扔;選用玻璃吸管跟不銹鋼吸管的人通常會用到不堪使用為止
若一年天天喝飲料,用塑膠吸管的話,一年製造出來的垃圾=365支吸管+365個吸管塑膠套,而且不能回收;
若用玻璃或不銹鋼吸管,一年製造出來的垃圾=1支吸管+1支吸管刷,玻璃不回收,但不銹鋼可回收

而作者則表示他自己都重複使用,一次性丟棄是使用者的問題:

塑膠吸管多為一次性?是你讓他變一次性,我多是使用多次(喝茶就水洗,有糖分就泡清潔劑在洗)。

然而環保問題不應該躲在象牙塔裡模擬。理論上可以重複使用,不代表實際上大家都會重複使用,就我的觀察,基本上說「大部分人都只使用塑膠吸管一次」也不為過,因此作者要用這個論點來指責「環保吸管不環保」有著根本上的錯誤。


塑膠吸管可以回收?

作者在討論串中不只一次強調吸管可以回收:

吸管和吸管套都是單一塑膠材質都可回收喔。分類請分在「塑膠類資源物」。

吸管真的可以回收,就跟湯塑膠蓋一樣。

但這件事情是錯誤的。

根據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資料,雖然每縣市的規定不同,但求證於「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委員會」表示,吸管是不可回收的。因每款吸管的材質來源不定,且消費者難以辨認,再加上廠商還需再清洗處理等,回收成本過高,因此吸管在大多縣市都是不能回收。 - 你所不知道的七個回收迷思 - Reise 米膚

MedPartner 最近打臉甘蔗吸管的文章中也提到:

環保署考量資源廢棄物污染性、回收後產生的價值、回收技術成熟與否訂定目前公告回收項目,因此廢塑膠吸管是目前環保署公告不可回收項目。 為什麼廢棄的塑膠吸管不可回收呢?最主要是以下的考量:

吸管污染高,使用過後有孳生細菌的疑慮
吸管重量太輕,回收產生的價值過低
可以作為吸管的塑膠材質有許多種,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塑膠食品容器分類網站整理,可作為塑膠吸管的材質包含 PET , HDPE , LDPE , PP ,以及其他類的 PMMA , AS , PCTG ,回收前的分類成本高。 [6]
想要回收要先能夠分類,消費者拿到的吸管上不會標示材質,無從分類也就沒有辦法回收。 - 甘蔗吸管可完全分解不殘留?購買前必知的6大關鍵完整解密 | MedPartner


就像咖啡紙杯與塑膠袋一樣,很多人對於回收有著不切實際的想像

我曾經看過有人批評環保食物袋的時候提到「為什麼塑膠袋不能回收」或是「塑膠袋重複使用就好了啊」。事實上根據台北市環保局 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新聞稿-回收乾淨塑膠袋 正確輕鬆有撇步 只有「乾淨」且「單一材質」的塑膠袋才能列入回收資格,要清洗這些食物油漬跟殘渣幾乎是不可能。

另外我實在很難相信,有人會將以下這些裝了食物的塑膠袋重複使用,你會嗎?

作者認為,塑膠吸管「會被重複使用」,並且「能被妥善回收」。這兩個假設不但很難成立,並且刻意不在文章內提到,僅在被質疑時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就輕鬆帶過。

如果一個理論有很強的前提,那就必須在一開始說清楚,否則很可能會不適用於多數情況而誤導群眾,因此我會認為這兩個瑕疵毀了整篇文章。


問題二:只批評替代品,卻沒呼籲減少使用塑膠習慣

全文除了追著不鏽鋼、玻璃吸管猛打之外,最後只有一句:

如果愛地球,請在消費之餘做好回收機制

但正確的環保觀念應該是「減少使用塑膠習慣」,其次才是「重複使用」以及「做好回收」

整篇文章在批評替代品,卻沒有呼籲最重要的「減塑」,很容易讓一般人覺得「其實塑膠也沒那麼差嘛,不鏽鋼跟玻璃吸管也沒有多環保,而且塑膠都可以回收,那我就繼續用」。

若非有人在推文質疑,作者也不會說明他有重複使用的習慣,以及他認為吸管「真的」會被回收。但這些假設都很危險,如果助長了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的風氣,反而會更不環保。


問題三:使用多餘的專有名詞,卻無法支持自己的論點

作者大費周章地引用塑膠、玻璃與不鏽鋼的製程,無非是想讓論述看起來比較專業、言之有物,但關於製程的描述,篇幅超過文章一半,卻跟論點沒有太大關係,比如玻璃製程這段:

若使用耐熱耐酸的Pyrex吸管,主要成分有80.6%的二氧化矽(SiO2)、12.6%的氧化硼(B2O3)、4.2%的氧化鈉(Na2O)、2.2%的氧化鋁(Al2O3)、0.1%的氧化鈣(CaO)、 0.1%的氯(Cl)、0.05%的氧化鎂(MgO)and0.04%的氧化鐵(Fe2O3)。玻璃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矽(SiO2),依玻璃的用途再加入不同的材料與搭配不同的比例或調整製程,玻璃在製作的過程需要極高的溫度,溫度可達1600℃的高溫,再製成玻璃形狀後,需要進入退火爐進行降溫。

其中除了「玻璃在製作的過程需要極高的溫度,溫度可達1600℃的高溫」跟耗能有關係之外,其他都是不需要的多餘資訊。

不鏽鋼的製程也是一樣的情況,只用一句「不鏽鋼的製程非常消耗能量」就帶過,作者也沒有在後面的篇幅中解釋所謂的「非常消耗能量」是一公斤消耗多少焦耳?要加熱多久?如果有人也提出「塑膠製程很消耗能量」的時候我們該怎麼比較?

可能有人會覺得,就當做長知識沒什麼不好,但人類容易受到「月暈效應」影響,看了前面一大堆專業解說之後,就跟著認為後面都是專業的,而忽略了後面的推論,跟前面的引用未必有直接關係。

月暈效應:人們對他人的認知首先根據初步印象,然後再從這個印象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特質。也就是,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即是常常以既定印象概全。


問題四:計算無意義的數據,不計算重要的數據

另外,最後作者還在備註計算了三種材質吸管的體積,分別是:

塑膠吸管:0.018824 cm^3
玻璃吸管:6.43 cm^3
不鏽鋼吸管:2.04 cm^3

看起來玻璃與不鏽鋼的體積超大,塑膠用量超少,從常識上來看,塑膠在製作過程應該比較節省能量,但是有個盲點:

玻璃/不鏽鋼吸管:塑膠吸管=1:1?

作者提到「從礦山的挖角、運送,同樣的數量吸管,在運送過程中所需要消耗的燃料玻璃與不鏽鋼也高出很多,在碳足跡上必定會多出很多。」

問題是三種不同的材質,真的會消耗同樣數量嗎?要消耗同樣數量的吸管只有兩種可能:一是玻璃/不鏽鋼吸管用完即丟、二是塑膠吸管能被重複使用的次數跟玻璃/不鏽鋼吸管一樣多,但這兩項顯然都很難成立。

退一百步說,這個假設成不成立也並非重點,但至少作者應該提出合理模型解釋,才有辦法讓雙方站在同個比較基準下用數據推論。我也可以接受一個有瑕疵的模型,比如「我一個禮拜都重複使用同一支塑膠吸管,而玻璃吸管約一個禮拜就會摔破一支,所以我認為他們的使用數量相等」,這樣的假設雖然有瑕疵,但卻可以直接檢視合理性、進一步修正模型。

另外,作者也強調洗滌裝備、塑膠刀片一樣不環保,不過仍然是陷入這個錯誤比例的前提:洗滌裝備與塑膠刀片不可能只使用一次。

環保是很實務的問題,因為牽涉到太多層面,其中某個數字比例跳過都是非常致命的,我不要求鉅細靡遺,但至少「使用的數量比例」這麼明顯的部分應該要被提出來解釋才對。


真正該計算的沒有被計算

作者不斷強調耗能、碳足跡,卻只能列出重量與體積的比例,比如在回覆網友留言中表示「以重量計,一隻不銹鋼吸管約840隻塑膠吸管;一隻玻璃吸管約1,000隻塑膠吸管。」

質疑方阮璟雅又說:

說實在,我們個別以「重量」、「數量」或(版主文中也提到)「體積」都是片面的比較吸管選擇的優劣,若版主是指碳足跡比較,嚴格說來還是需要理解製作跟輸送過程以理解碳足跡公式,才知道重量、體積跟數量該解讀出什麼意義。

而作者僅回應了「以重量計算是因為製造時皆以重量計算」就沒有下文了。


問題五:用聳動標題批評聳動標題,卻欠缺合理推論

文章中大力抨擊購買玻璃、不鏽鋼吸管的「環保人士」是「假環保」、「自以為是的正義」:

許多消費者或自認環保愛地球的人,認為買玻璃吸管或是不鏽鋼吸管是一種愛護地球與保護海龜的表現,但這樣的假環保,只是消耗更多的能量,讓地球負擔更大,這樣的環保對地球或是海龜毫無幫助,請別為了銷售玻璃與不鏽鋼吸管而消費海龜,這種正義太自以為是

但自己在標題與文末卻使用更聳動的說法「救了海龜 卻殺了北極熊!」

我認為要下這種肯定性的聳動標題之前,必定得先做過一番功課;不一定要完全正確,但至少得有足夠的數據研究與合理推論,讓讀者能夠循著邏輯去追查與討論。然而文中頂多只探討了不鏽鋼與玻璃的製程,就直接跳到「殺了北極熊」的結論,並不是一個負責任的作法。

為了吸睛而「以暴制暴」或許是一種手段,但若做得太過,容易讓支持這篇文章的讀者也變得「為反而反」。

此文章後來也受到各媒體大量轉載,影響了非常多人的觀點,像是:

關鍵評論網 「環保吸管」救了海龜,卻殺了北極熊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內容農場 TEEPR 環保吸管一點都不環保還「消耗更多資源」,救了海龜但卻害死了北極熊!
內容農場 coco01 環保吸管一點都不環保? 他怒斥:救了海龜卻殺了北極熊  - COCO01
中時也轉載朱學恆的論點 救海龜卻殺了北極熊!朱學恒:推一個自爽環保政策幹嘛? - 中時電子報

我認為此篇作者應該重新考慮,他想要的是短期內獲得聲量與關注,還是呼籲環保?如果是前者,那已經達到目的了,但如果是後者,那應該正視這篇聳動文章背後的社會責任。


小結:對這篇文章的建議

個人樂於見到不同面相的討論(最好是有各種材質的耗能成本都被計算出來),並且也支持作者重複使用塑膠吸管的美德,但我認為這篇文章如果要改進,至少要做到下列四點:

  1. 認清作者自己的習慣並非多數人習慣,實際上多次使用塑膠吸管的比例並不高。
  2. 認清回收塑膠吸管在實務上幾乎不可能,就像便當盒與咖啡紙杯(紙類容器)一樣。
  3. 在文中強調盡量不使用塑膠,減少源頭,而不是只強調塑膠可以多次使用、可以被回收,讓大眾低估塑膠的環境成本。
  4. 減少無關的數據與專有名詞(成分、體積、重量、溫度),試著計算真正重要的數據(碳排放、耗能)

最後附上一張圖,個人最推薦的吸管是右邊那一支「隱形吸管」。